地方交易场所蝶变后当笃行不怠_富士期货_富士期
路漫漫其修远兮
2022年即将走过。这一年,我们见证了地方交易场所清整向纵深推进,踔厉奋发、蹄疾步稳。这一年,我们看到了地方交易场所以期现结合为底色的服务实体经济之路越走越稳。这一年,地方交易场所在喷涌不息的时代洪流中勾勒大美未来。
[1]政策定调 期现紧密相拥
2022年,推动交易场所发展的政策不断发布。这些政策定调积极,提振信心,让大宗商品行业感到暖意。政策瞄准期现结合发力,也为现货交易场所发展指明了道路。
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其中鼓励打造综合性商品交易平台,加快推进大宗商品期现货市场建设,不断完善交易规则,支持大宗商品期现联动生态发展。之所以将推动期现联动发展列入意见,看中的就是期现市场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大宗商品等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等方面,可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俗话说:“有了方向的人生才能全力以赴。”2022年,找准方向的地方政府在期现结合政策端相继发力。
1月15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布《辽宁省“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提出,支持大连商品交易所与省内运作规范的商品现货市场联动合作,搭建期货机构与现货市场的对接平台。
2月15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推进广东自贸试验区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创新的若干措施》提出,探索开展前海联合交易中心与香港交易所、内地期货交易所等开展期货现货联动业务试点,支持前海联合交易中心开展天然气大宗商品跨境交易,拓展大宗农产品、绿色低碳商品品种。8月2日,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发布《关于完善期现货联动市场体系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其中鼓励加快地方交易场所转型升级,依法依规探索开展基差交易、仓单服务、场外衍生品业务、含权贸易、预售交易业务试点等期现货联动创新业务。
3月18日,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外汇局、浙江省政府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支持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浙江国际油气交易中心建设,深化与上海期货交易所期现合作,共建保税商品数据中心,推动双方仓单业务合作,完善长三角油气交易市场体系。
12月2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发布《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联合实施细则》提出,推动地方大宗商品交易场所与期货交易所开展期现合作。
受政策催化,期货、现货交易场所间开始产生化学反应。
6月21日,上海期货交易所子公司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与浙江国际油气交易中心联合发布以低硫燃料油期货为基准的“中国舟山低硫燃料油保税船供买方报价”“中国舟山低硫燃料油保税船供买方报价”,是上期所与浙油中心又一项期现合作的重要实践。两者结合形成了与我国保税船供油市场地位相匹配的人民币计价的船供燃料油加注报价。
12月22日,在中国(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管委会的支持下,山东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与上海期货交易所合作的山东国际大宗上期所报价专区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正式挂牌上线。交易专区的成功上线,标志着双方首次实现平台仓单信息共享,将进一步提升沪鲁经济互动,助力青岛大宗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上述行动不难看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论调渐行渐远,合作才是王道,场内场外聚合、线上线下融合、期货现货结合是行业未来发展路上的风景线。
[2]合规发展 监管趋于常态化
无规矩不成方圆。2022年,行业规范逐渐健全,清理整顿仍在继续。
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期货和衍生品法》开始施行,这是我国首部规范期货交易和衍生品交易行为的专门法律,作为我国期货和衍生品领域的“基本法”,补齐了期货和衍生品领域长期以来的法律“短板”,能够进一步促进行业规范和市场发展。
除了这部“基本法”,近年来全国各地围绕交易场所纷纷自主出台和制定了管理规则。8月26日,《贵州省商品现货交易场所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12月20日,《江苏省交易场所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据富士期货富士期货官网不完全统计,全国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先后出台了有关交易场所的管理或细则,少数地区正处于征求意见中,也已箭在弦上。
谈起地方交易场所规范发展,便绕不开这场旷日持久的清整活动。在这场被行业人士视为“史上最严”的清整活动中,金融作为地方交易场所的天然属性,一度面临“一刀切”的处境。但近年来随着地方交易场所服务实体功能日益凸显,逐渐受到认可。12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基础设施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到:未经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设立或者以任何形式运营金融基础设施,不得使用“金融”“交易所”“交易中心”“登记结算”“清算”“交易报告”等涉及金融基础设施服务或近似的名称。此外,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中,明确将地方各类交易场所列入其中。央行释放信号已经很明显,地方交易场所是金融基础设施。那么,地方交易场所是不是就可以放心开展金融方面的活动了?
在法律法规日益健全的同时,在这场没有句号的清整活动中,地方交易场所持续出清。
1月25日,大连市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发布公告,取消16家交易场所业务资质。5月18日,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等4单位发布消息称,取销内蒙古大宗畜产品交易所有限公司经营资格。7月14日,武汉市人民政府发布《武汉市金融工作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指出,推动武汉金交所、武汉陆羽茶业交易中心风险压降,做好武汉华中石油交易中心、民商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以及鼎隆汇贵金属交易有限公司的整改、转型和撤销关闭工作,化解交易场所存量风险。落实全国清整联办及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要求,持续推进武汉金交所存量业务压降,妥善处置武汉陆羽茶业交易中心等交易场所风险。8月23日,贵州省商务厅发布消息称撤回贵州保利商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商品现货交易资质。
清整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常态化监管下“莫伸手,伸手必被抓”。一些黑平台铤而走险无疑是自寻死路。8月10日,吉安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发布《关于提示伪交易场所风险的公告》称,三家企业通过代理盛通四方数字商品市场股份有限公司在该市辖内开展干贝、干海参等农产品现货中远期交易,要求立即停止代理开展相关农产品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业务。11月30日,庐陵新区处非办发布《关于提示伪交易场所风险的公告》称,青岛北方化工品交易有限公司在该市辖内开展干贝、干海参等农产品现货中远期交易。
[3]鼓励发展 一批新星林立
时代机遇,潮汐之上。2022年,在政策指引下,交易场所建设加速推进,一批新面孔站上新的起跑线。
1月24日,国家发改委官网发布《“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提出,推进全国性能源、粮食、矿石等资源性产品交易平台和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建设,稳步扩大上市交易品种范围,形成重要资源国际贸易竞争优势。
1月29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布《重庆市金融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鼓励金融要素市场做大交易规模、丰富交易品种,推进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和跨区域流动,探索构建统一的国有产权和公共资源、农村产权等要素交易市场。探索“川渝共同产权市场”平台,鼓励商品类交易场所开展战略合作,共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打造“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
5月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广西高质量实施RCEP行动方案(2022—2025年)》指出,广西将建设3个以上年交易额超过1000亿元的能源、矿产、粮食等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平台)。
12月5日,广东省发改委发布《广东省“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依托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推动现有大宗商品交易场所转型升级,打造集交易、融资、信息、仓储、物流、质检等服务于一体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围绕粮食、钢铁、煤炭等重点品种,支持广州、珠海、湛江建设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和产业聚集区。
为了推动地方交易场所做大做强,深圳更是拿出了真金白银。10月31日,深圳市发改委发布《关于支持开展天然气贸易助力打造天然气贸易枢纽城市的若干措施》称,支持天然气贸易企业在深圳天然气交易中心进行交易,对在前海经营的卖方企业按其在平台交收金额的万分之三给予奖励,单个企业年度最高奖励不超过600万元。鼓励企业到交易中心进行线上挂牌报价,对于年度发起挂牌不低于50个交易日的报价客户,可按照其在平台最终交收金额的万分之一给予额外奖励,单个企业年度最高奖励不超过100万元。
在中央和地方鼓励交易场所发展的同时,一批影响重大的交易所相继成立。
8月13日,河南能源国贸集团举行河南能源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升级为河南省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会。经过研究和讨论,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评审。
11月28日,广西农垦集团麾下企业广西八桂食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在南宁揭牌并启动运营,首日实现白糖交易笔数399笔,成交量91696吨,成交额达5.19亿元。
12月1日,由云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牵头,云南国际橡胶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负责开发的云南国际橡胶交易中心天然橡胶交易系统正式上线运营。
12月21日,中国(陕西)商品交易中心启用,目前已展示包括农机装备、灌溉设备、淳化苹果、陕北小米、陕南茶叶等陕西特色产品。
众所周知,新设交易场所要经历严格、漫长的审批流程。为不落人后,一些地区走起了“捷径”,开起了“快车”。2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核准,广西文投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正式更名为广西粤桂国际茶业交易中心,主营六堡茶、宝玉石现货非标准化合约或仓单、可转让提单等提货凭证的交易服务。8月18日,由“呼和浩特产权交易中心”变更名称而来的“内蒙古青城乳业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揭牌,该交易中心也成为国内首家乳业交易场所。这两地的做法直接让权益类交易场所变为了现货交易场所,可以直接为当地特色资源服务。
上述仅是部分举例,从中不难看到,新设交易场所皆是由产业背景和资源背景强大的国企主导,已成为地方发展经济的有力抓手,大家都希望它能发挥好产业集群效应,助力区域经济腾飞。
[4]服务实体 是发展的根本遵循
2022年,服务实体经济是地方交易场所发展的主旋律。在将来,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是时代赋予地方交易场所的命题作文。
聚焦产业,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日益凸显,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尤为耀眼夺目。
这里不讲细节,直接上结论。
2月8日,亳州市人民政府向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颁发了“2021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突出贡献奖”,就在前一日,安徽全省改进工作作风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大会上,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被授予安徽省现代服务业企业30强。
据河南亚太有色金属交易场所官方相关信息披露显示,该交易所在今年9月,累计交易额已经突破11000亿元,今年1—10月线上交易额完成了4100多亿元。
北京铁矿石交易中心经过10年运营,平台建立了成熟完善的交易体系,交易规模稳步提升,自2016年以来稳居全球第一大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地位;至2022年5月8日,约3.3亿吨铁矿石现货在平台完成交易;成交品种超过100个,遍布国内逾25个港口,基本实现全覆盖。
脱虚向实后的地方交易场所,一切都在向“实”看,所有模式设计都在为了更好地服务产业。
为减轻产业客户的经营压力、降低融资成本、拓宽延伸产业链,4月15日,前海联合交易中心成功促成福建省首笔QME指定交收机构签发的仓库仓单融资业务。
为保障农民增产增收,规避大蒜价格波动风险,牡丹国际商品中心探索开展大蒜“订单+保价”试点工作,该工作是由牡丹国际商品交易中心作为投保人,联合中泰汇融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太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设计了大蒜“订单+保价”产品。太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为蒜农提供大蒜价格下跌保险,中泰汇融资本投资有限公司通过牡丹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线上交易平台进行风险对冲。选取了巨野县、成武县、单县3个县,确定了580户低收入家庭作为保障对象,投保大蒜3000亩。牡丹国际商品交易中心为被保农户支付保费合计88.50万元。目前,牡丹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参与交易的企业及产业客户有1.9万户。尤其是全国前十大大蒜贸易企业,均已入驻该平台参与交易。
[5]坚定信心 任重而道远
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大宗商品供应链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无不关注2023年经济形势如何发展,行业期待把问号拉直。
12月15日至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强调了“信心”这一关键词。
“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为什么现在如此强调提振信心?
看看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形势就会明白提振信心、改善预期的重要性。
在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时,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
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回头看”实施5年,加上金融领域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三年攻坚战”,将交易场所的存量风险基本化解,把有风险的交易场所产生的问题和整体行业以及多数交易场所进行有效区分,政府需要更精准的调控政策。可以预期的是,2023年,中央会将更多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来,加快促进经济恢复,推动高质量发展,对交易场所的清理顿整“大动作”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复位,聚精会神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当中,蜕变后的地方交易场所也应当坚定信心,研究探索契合当地资源禀赋、切实服务实体经济的模式创新、规范衔接,也许前方的道路仍不平坦,前行的脚步仍不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