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周报 | 美联储暂停加息,中国PMI回落(7.28
﹁
一周要闻回顾
﹂
1. 美联储暂停加息,内部出现罕见分歧
当地时间7月30日,美联储宣布维持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在4.25%~4.5%不变,这是自2025年1月以来连续第五次暂停调整利率。此次会议出现1993年以来首次公开分歧,两名理事沃勒和鲍曼投票支持立即降息25个基点。决议声明删除了“经济不确定性已减弱”的表述,改为承认“上半年经济增长缓和”,同时强调通胀仍高于目标水平。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尚未就9月降息做决定”,导致市场对9月降息的预期概率从决议前的60%降至49.6%。
2. 中国制造业PMI回落,非制造业保持扩张
国家统计局7月31日发布数据显示,7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3%,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回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1%,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仍高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保持扩张态势。从行业看,铁路运输、航空运输、邮政、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6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房地产、居民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低于临界点。
3. 欧洲央行暂停降息,关注美欧贸易谈判
欧洲中央银行7月24日宣布维持欧元区三大关键利率不变,这是自去年6月以来首次暂停降息。欧元区存款机制利率、主要再融资利率和边际借贷利率分别维持在2.00%、2.15%和2.40%。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指出,当前经济形势“异常不确定”,主要源于美欧贸易谈判前景未明。美国政府提出对欧盟商品征收最高达30%的关税尚属“假设层面”,谈判走向将给经济预期、企业信心和价格形成带来实质性影响。
4. 美国第二季度GDP增长超预期
美国商务部7月3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按年率计算增长3%,高于市场普遍预期,扭转了第一季度经济环比萎缩0.5%的局面。从具体环比数据来看,占美国经济总量约70%的个人消费支出增长1.4%;反映企业投资状况的非住宅类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政府消费支出和投资增长0.4%;净出口拉动当季经济增长4.99个百分点。
5. OPEC+决定9月继续增产
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8月3日发表声明说,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中的8个主要产油国决定9月日均增产54.7万桶。声明称,鉴于当前市场基本面稳健,石油库存处于低位,8国决定调整产量。上述8国2023年11月宣布日均220万桶的自愿减产措施,此后减产措施多次延期,于2024年12月延长至2025年3月底。自2025年4月起,OPEC+产量策略显著转向,从减产周期迈向增产周期。
6. 美国对多国加征关税政策生效
当地时间7月31日,美国政府出台“对等关税”新政策,确定了对多个国家和地区征收“对等关税”的新税率,具体税率从10%至41%不等,新关税政策将于7天内生效。其中,叙利亚被征收的“对等关税”税率最高,达41%;缅甸和老挝为40%;巴西、英国为10%。针对欧盟国家,若商品现行关税低于15%,将补足至15%。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表示,部分关税是根据双边贸易盈余与赤字情况设定,“这些税率基本已经固定”。
7. 人民币汇率创近三个月新高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7月28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7.1467元。截至7月24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最高价达0.1399(即1美元=7.15人民币),创三个月新高。市场普遍认为,国内经济数据表现较好、美元走弱以及稳汇率政策发力,共同推动人民币汇率小幅升值。
﹁
债券一级市场概况
﹂
上周(7.28~8.3)债券市场合计发行675只债券,总发行量达13,218.53亿元,同业存单以265只、3867.30亿元的规模占据主导地位,发行只数和金额占比分别达39.26%和29.26%,反映出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管理需求旺盛。这与2025年6月超4.2万亿元存单到期压力下,央行通过买断式逆回购等工具实现“提量不提价”的操作密切相关。地方政府债紧随其后,70只发行中专项债券占56只,金额2530.92亿元,占比19.15%,体现出地方政府通过专项债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导向,与2023年地方政府债发行规模同比增长26.78%的趋势一致。国债虽仅发行2只,但单只规模高达901.3亿元,总额占比13.64%,凸显其作为无风险利率锚的重要性。政策性金融债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主力,发行17只、1550亿元,占金融债总额的76.4%,重点支持交通、能源等国家战略项目。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债发行88只但金额仅576.13亿元,占比4.36%,反映出民营企业融资仍面临成本高、投资者风险偏好低等制约。资产支持证券虽发行90只,但260.77亿元的规模占比不足2%,显示市场对创新型产品的接受度仍需提升。整体来看,债券市场呈现“同业存单主导、政策债托底、信用债分化”的格局,与央行上半年通过降准、MLF等工具精细化管理流动性的政策路径相呼应。
一级市场面额比重发行统计(7.28~8.3)
﹁
债券二级市场概况
﹂
上周(7.28~8.1),银行间国债到期收益率呈现先升后降的波动态势。具体来看,各期限收益率在7月29日普遍达到高点,其中1年期收益率升至1.4075%,30年期收益率触及1.9925%,随后在7月30日至8月1日期间逐步回落,8月1日1年期和30年期收益率分别降至1.3734%和1.9480%。这一波动与政策调整和市场预期变化密切相关。从政策层面看,8月1日财政部与税务总局宣布自8月8日起对新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和金融债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导致市场对存量债券的需求上升,推动其价格上涨、收益率下行。从市场结构看,长期收益率回落幅度大于短期。30年期收益率从高点回落4.45个基点,而1年期仅回落3.41个基点,这可能与政策引发的新老券种分化有关——存量免税券的稀缺性溢价推高其价格,而新券需通过提高利率补偿税收成本,导致长期利率下行更显著。
国债收益率一周走势
政策性银行债收益率
7月28日至8月3日当周,债市延续政策宽松驱动逻辑,收益率呈现“先抑后扬”走势。央行于7月30日开展309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维持1.40%不变,叠加8月1日央行下半年工作会议明确“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市场对流动性宽松预期进一步强化。受此影响,10年期国开活跃券250210收益率在7月30日下行3.4BP至1.8025%,创近两周新低。但8月1日财政部宣布恢复对新发行国债、金融债利息收入征收增值税,引发市场对配置需求收缩的担忧,收益率小幅反弹。
具体品种方面,国开行1年期金融债中标收益率在7月28日下行至1.35%附近,全场倍数升至4.5倍;3年期品种受政治局会议“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表述提振,收益率下行至1.57%,边际倍数回落至15倍。农发行91天期贴现债中标收益率稳定在1.38%,全场倍数2.9倍,显示短端品种需求旺盛;5年期品种受地方债供给放量冲击,收益率上行至1.65%,边际倍数降至1.8倍。
信用债收益率
7月28日至8月3日当周,信用债市场呈现“发行利率下行、信用利差分化”特征。一级市场方面,上海临港集团成功发行20亿元10年期中期票据,票面利率2.19%,较同期限中票估值低15BP;国家电网50亿元20年期品种发行利率2.17%,全场倍数1.1倍,反映高等级主体融资成本持续压缩。但弱资质城投债发行难度加大,运城市城投5年期品种票面利率达2.85%,较同区域AAA级品种溢价60BP。
信用利差方面,二永债(二级资本债、永续债)利差普遍收窄5-8BP,3年期AAA级银行永续债利差降至40BP以下。城投债区域分化加剧:天津AAA级平台利差下行5BP至120BP,云南AA+级平台利差上行10BP至180BP,反映“一揽子化债”政策对重点区域的定向支持效果显著。产业债方面,煤炭、钢铁等周期行业利差走阔2-3BP,而医药、新能源行业利差收窄1-2BP,显示市场风险偏好向成长板块倾斜。
从资金面看,7月DR007中枢较6月下行15BP至1.50%,但月末财政缴款导致资金面阶段性收紧,隔夜回购利率一度冲高至2.0%。受此影响,信用债发行规模环比减少12%至2800亿元,票面利率上行3-5BP。值得注意的是,首批科创债ETF于7月31日提前结束募集,推动科创债与普通债利差走阔至10BP,显示政策支持品种仍受资金追捧。
本周流动性分析
1. 央行流动性投放及回笼情况
上周(7月28日至8月3日)央行延续灵活操作策略,通过逆回购和MLF组合调节市场流动性。7月28日,央行以固定利率、数量招标方式开展4958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操作利率维持1.4%,对冲当日到期的1707亿元逆回购后,实现净投放3251亿元。随后几日,7月29日、30日、31日分别开展4492亿元、3090亿元、2832亿元逆回购操作,操作利率均为1.4%,但受到期规模影响,单日净投放/回笼波动较大。例如,7月30日因1505亿元逆回购到期,实现净投放1585亿元,而7月31日因3310亿元逆回购到期,单日净回笼478亿元。8月1日,央行开展1260亿元逆回购操作,对冲到期的7893亿元后,实现净回笼6633亿元。
从全周来看,央行累计开展16632亿元逆回购操作,对冲到期的16563亿元后,全周实现净投放69亿元。MLF方面,7月25日已完成4000亿元1年期MLF操作,实现净投放1000亿元,7月28日至8月3日期间无新增MLF操作或到期。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呈现波动收敛态势。7月28日数据显示,隔夜Shibor报1.467%,下降5.3个基点;7天Shibor报1.596%,下降2.4个基点;14天Shibor报1.635%,下降9.3个基点;1个月Shibor报1.549%,上升0.4个基点;3个月Shibor报1.56%,上升0.1个基点。随后几日,Shibor短端利率持续下行,7月29日隔夜Shibor进一步降至1.366%(降10.1个基点),7天Shibor降至1.545%(降5.1个基点)。8月1日,隔夜Shibor报1.315%(降7.7个基点),7天Shibor报1.446%(降5.1个基点),14天Shibor报1.553%(升0.7个基点)。
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市场方面,各品种利率随央行操作呈现显著分化。7月28日,DR001加权利率下行至1.4621%,创本月新低,DR007加权利率报1.5806%,日内资金面呈现早盘紧张、尾盘宽松的特征。8月1日,短期品种利率全线走低,DR001、R001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下行8.2BP、20.9BP,报1.3139%、1.3545%,成交额分别增加9842亿元、19529亿元;DR007、R007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下行13.0BP、9.4BP,报1.4242%、1.4864%,成交额分别增加366亿元、3120亿元。从全周趋势看,跨月后资金面压力缓解,隔夜资金利率一度回落至1.3%关口,反映市场对短期流动性预期改善。
2. 市场资金面分析
上周(7.28~8.3),银行间回购利率呈现显著分化趋势。短端利率(R001、R007)在央行宽松政策引导下持续下行,其中R001从7月28日的1.4907%降至8月3日的1.3250%,R007同期从1.6264%回落至1.4230%,反映出8月1日央行明确宽松基调后资金面明显改善。这一变化与5月7日逆回购利率下调至1.40%的政策传导效应一致,隔夜利率(R001)已稳定运行在OMO利率下方,体现流动性供给充足。中长端利率(R014、R021、R1M)则呈现跨月波动特征。7月31日R1M跳升至1.9711%,主要受跨月资金需求集中释放影响,但8月1日后随财政支出发力及同业存单发行压力缓解,R1M快速回落至1.6780%。值得注意的是,R014和R021在7月29日分别触及1.6173%和1.6232%的阶段性高点,随后受央行3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工具投放中期流动性的影响逐步回落。从市场逻辑看,当前利率分化反映出政策调控与市场供需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央行通过逆回购、MLF等工具维持基础货币净投放,推动短端利率向政策利率收敛;另一方面,跨月资金需求与同业存单到期高峰的错配导致中长端利率阶段性抬升,但6月同业存单到期高峰后发行利率触顶回落的趋势(1年期AAA存单利率从1.70%降至1.65%)已逐步传导至R1M等长端指标。
各期限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一周走势
inD
﹁
海外资本市场回顾
﹂
| 汇率方面:
7月28日~8月2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呈波动下行,从1美元兑7.1511元逐步贬至7.2100元。美元指数,7月30日升至99.814,受美国非农数据不及预期影响,8月1日暴跌至98.68,8月2日小幅回升至98.85。
主要货币中,欧元兑美元先跌后反弹,从1.1621跌至1.1425后回升至1.1586;英镑兑美元波动下行,触及1.3224低点后小幅回升至1.3276;美元兑日元受日本央行政策影响,突破150关口后回落至147.41。美元兑瑞郎、加元、瑞典克朗呈现短期冲高后回调态势。
| 海外债券市场:
7月29日~8月2日,美债收益率波动加剧。受美联储政策分歧及非农数据冲击,10年期收益率从4.322%跌至3.795%,30年期创阶段新低至4.109%。
欧债收益率呈“先涨后跌”,7月29日多数上涨,8月2日因避险情绪全线收跌,英国、德国10年期收益率分别跌至3.826%、2.169%。整体来看,欧债市场受地缘政治风险、成员国经济差异及外部政策冲击的影响持续存在,后续走势需持续关注欧洲央行政策转向信号及各国财政整顿进展。
【免责声明】
富士期货件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观点、结论、建议等)仅供参考,不代表任何确定性的判断,您仍应根据您的独立判断做出您的投资决策。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深圳齐兴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不对因使用富士期货件而产生的任何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富士期货件包含前瞻性的预测,任何非对过往历史事实的陈述均为前瞻性的预测,本公司并不保证完全准确或未来不发生变化。本报告的信息来源于公开资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及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本公司已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及建议仅供参考,不代表任何确定性的判断。
本报告相关知识产权归本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许可,任何个人或组织,均不得将本报告内容以转载、复制、富士期货、上传或发布等任何形式使用于任何场合。如引用或刊发需注明出处为“齐兴资产”,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本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之权利。任何机构或个人使用富士期货件均视为同意以上声明。
本报告所载的信息、材料及结论只提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适用于个别投资者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投资者应考虑本报告中的任何意见或建议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